最近又要搬家了。去年年底因為工作變化跟受傷的緣故,所有的計畫都延宕下來。原先打算12月底開始看房子,如果有看到價格可以接受又合意的公寓想直接買下來,就此跟房東的糾葛一刀兩斷。人算不如天算,年底受傷前後弄了4個月總算勉強恢復正常,工作也確定下來。但距離租約到期只剩下一個月,想當然爾房子都沒看。由於迫切地想搬離現在的公寓,看來這一年還是以租屋收場。
這陣子台灣在提議通過奢侈稅法案成為眾人注目焦點。新加坡政府從去年開始也有幾波冷卻房價的動作。 其中今年一月開始公布的新印花稅率把原先賣方應該負擔的3%印花稅(SSD-Seller’s Stamp Duty)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到16%。依照新加坡政府的策略凡是在4年內將房屋出售的屋主依照出售年次需要分別支付16%'、 12% '、8% '、4%的印花稅。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大幅降低貸款額度。個人購屋可貸款60%,企業50%。換言之自備款的比例大幅提高。雙管齊下一方面降低熱錢炒作,一方面提高購屋門檻降低購屋需求。如此一來市場上會剩下較多真正想買自住房屋的買家。
新加坡這幾年因為中國香港及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外熱錢的投入房價急速攀高。無論是政府組屋或者私人公寓都比2009年的房價上漲50%以上。房地產泡沫化誘使許多居住在政府組屋的屋主將組屋高價出售。但由於組屋價格水漲船高,也使得這些原來住在組屋的屋主改買私人住宅。近年來新加坡以平均每年超過10萬人的速度積極招攬外來人才到新加坡工作,而以馬來西亞、中國為首的投資客進入房地產市場讓原本就數量有限的私人住宅價格也因此更上一層樓。無論是房屋仲介或者投資客或都期許房價能夠再創2007的房價泡沫化時的水準。房地產業者憂心政府打房政策及未來景氣復甦不佳更是快馬加鞭推出新的建案。根據URA的報告,2010年Q4為止新加坡建商已推出推出了65,699戶,約33,000戶尚未售出。而從2010年底到2013年之間預計有36,796戶私人住宅完工。
2011年Q1的私人住宅成交量下滑1/3,以價格變化來看似乎新家坡的打房行動開始出現效應。
現在住在新加坡的我當然希望打房策略有效降溫。相同的身為台灣人的我也希望台灣的房屋是買得起的而不是被建商跟投資客坐擁空屋惜售。當電視上許多有心人在哭喊奢侈稅太重的時候,我希望他們來看看新加坡的印花稅是怎麼課的。台灣政府只約束兩年已經算是手下留情了。
其實打房可以更積極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