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閱讀這本書

第一次看的時候像是在趕進度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第2次看他時我經過一次差點搞到失業又不知未來去向的掙扎

作者親身訪問作者布朗森訪談900多個來自各行各業的人

並摘錄54個人的心路歷程,或是高不可攀的理想或是自我放逐的心境

其實總是有某一部分擊中我們的現狀

我覺得閱讀別人的故事可以提醒自己

是不是因為恐懼缺乏信心或者依戀現在擁有的一切正在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唱高調?

是不是陷入什麼迷思或者無謂的執著而無法跳脫深陷的困境?

原來我們都是一樣的平凡人

藉由別人的人生故事也許能給自己一把力量把自己拯救出來

 

明顯的問題,隱晦的答案——錯誤觀念常來自你的恐懼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54個尋找人生意義的真實故事》

文/坡‧布朗森


◎ 本書榮獲美國年度最佳好 書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週刊排行榜全部第一名
◎黑幼龍‧何麗玲‧蔡詩萍強力推薦

==========================

 

  每個人都在寫自己的人生故事。大家都想了解自己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有哪些重要使命,未來的運勢又如何。人人都希望自己生命中有些更深刻、更豐富、更本質的東西。

此外,我們也想了解自己被帶往何方——不是為了過分關愛臨終的一刻而不惜捨棄未知的驚喜,而是想確保抵達人生終點時,生命不致太過膚淺。我們都期盼命終之前能有所成就,沒有虛擲一生。



  本書所寫的,就是關於這種渴望,這種需求。



  我會寫這本書,也是因為自己碰到人生關卡。過去我一直在幫電視節目寫腳本,那個節目卻停播了;我一直在幫雜誌寫文章,那些雜誌卻減頁了;一個跟我合作很久的書籍編輯竟辭職不幹,跑去搞影劇。我丟了工作,本來大可趁勢鑽營往上爬的,卻不確定自己該不該這麼做。我覺得好像長久以來講的那類故事都不管用似的,不再能描摹我體驗到的人生深度和戲劇性。



  我發現自己對那些探索真正人生使命、或至少肯試著去了解生命意義的人,變得很好奇。那些人抗拒金錢、刺激、新奇的吸引,戰勝了種種誘惑,而在擾嚷的塵囂中學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我看來,能濾除別人認為我們該做個怎樣的人,而面對真正的自我,再也沒有比這更勇敢的事了。


看故事也思考人生……


  從那些肯面對人生問題的人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我決定採取最簡單的做法:把我的好奇告訴任何有興趣聽的人,相信會帶來線索,引導我走訪全國,去追蹤那些肯傾吐人生故事的人。沒想到這個簡單的方法,竟很快就把我帶到很多我從沒去過的地方,並且深入人們的生活,其深度遠超過以前我身為作者時的經驗。



  我觸動了人們一種不可思議的真誠情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為我敞開了人生和家門,袒露連他們最親近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的一些感情和事件。這些事件常發生在人生關鍵時刻,也許當時我們正對大企業的領導者失去敬意,不再相信新科技能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或因個人自由受到衝擊而覺得生活脆弱疲累。於是開始重新思考什麼對他們才是最重要的,以及真正的信念是什麼。



  我聽了大約九百個故事,花了無數小時通信和講電話,並面對面近距離的去認識約七十個人。我花時間親自和他們相處,因為這是絕對必要的。「採訪」一詞已不足以描述我們之間經常出現的情感交流。剛開始時彼此不相識,結束時卻幾乎成了朋友。這是種微波友誼,由乍然袒露心事和情感聯繫的火花錘鍊而成,就像在新生宿舍培養出來的情誼一樣,維繫多年,難以忘懷。我讓他們在我懷中哭泣,自己則在他們的沙發上過夜,或坐在他們有霉味的閣樓裡翻閱老相簿。我們一起跑步,相互交換秘密,與他們的父母見面,擁抱他們的孩子,參加某人的婚禮,成為見證他們人生轉捩點的一種象徵。很多人表示我的傾聽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幫助;透過述說,他們更了解自己身上究竟發生什麼事,以及發生的原因。



  我並不是專家,沒有顧問或學者的證照,只是以一個「跟他們一樣的人」的身份去接觸他們。我自己的人生體驗已經粉碎了過去慣常解答「該怎麼面對人生」的一切理論,本來就不得不謙卑承認自己的一無所知;而著手進行這本書的過程中,更不斷因某些人的遭遇和他們所散發的智慧,油然而生謙卑之情。透過啟發和模仿,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我也從故事的多樣性中學到了一些東西——在比較各種人的表達方式和所用的言詞之後,有些模式開始浮現,我才可能藉此從更高層面去解讀這些人的故事。


尋找人生意義的真實故事


  其次,關懷慰問他們也成了經常發生的插曲。他們在迷惑時常會徵詢我的意見。這不是個輕鬆的角色;我通常告訴他們別人的故事——「有個人曾碰到過類似你的這種情形,他發現……」。在有些例子裡,我不用這麼被動的做法,因為我發現自己的被動性——扮演傾聽的角色——會被不當地被視為一種背書。我不希望自己成為誤入歧途的共謀。所以我會用他們自己所做的分析來提醒他們,引導他們。並不是所有的情況我都能處理得很好;我會在書中說明這種時刻,以呈現自己的可誤性。
  大家問了我很多問題,幫我找出研究的方向。雖然其中不少問題是屬於世智辯聰,譁眾取寵的那一類,但更多是在困境掙扎的人發自內心的疑問,若真想給他們答案,的確是很困難的挑戰。

這些真心的困惑包括:

˙你說的人生使命之類的問題,感覺上像是命運嗎?如果不是,那麼由經驗衍生出來,自己所創造的「人生意義」算不算?
˙我該接受自己的天命,安撫自己的野心,讓自己不再壓力那麼大嗎?
˙為什麼我想這個問題時,總會產生罪惡感?
˙我該先想辦法賺錢,以支撐日後追求夢想嗎?
˙怎樣分辨何時只是一時的好奇心,何時才是真正持久的熱情?
˙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比較好的人,不只追求外在成就?該怎麼拿捏分寸,權衡輕重?
˙什麼時候我必須扭轉外在情況,什麼時候其實需要改變的只是我自己?
˙父母總是擔心我,我該跟他們說什麼才好?˙如果有個孩子,工作上的挫折感是不是就會消失了?
˙等我到了那種境界,會是什麼感覺?(我怎麼知道自己已到了那個境界?)

  這些都是明顯得不得了的問題,可是似乎正因為太明顯了,所以我們不會很正式地去找答案,好像答案也該非常明顯似的,其實不然。通常我們對這些問題只是保持緘默,彷彿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有時反而會引起焦慮,或得去改變其他比較能控制或至少使得上力的一些事情。話雖沒錯,但思考這些問題卻能強化我們對人生抉擇的決心,讓我們不再三心二意。我發現尋找這些答案的最大障礙,就是大家根本不容許自己認真思考人生問題。所以,雖然冒著毫無結論的風險,我們還是決定讓這本書成為一個討論人生問題的安全場所。

  本書對人生問題不做歷史性的討論,也不引述專家的話,雖然我也採訪了一些專家,但我不引述名言,除非我所寫的人引用了名人的話。我決定不把時間花在圖書館裡,因為那種智慧來源感覺上太抽象了,遠不及許多人真的採取行動,扭轉人生,然後承擔或享受結果,他們艱苦留下的紀錄感覺上踏實多了。

  本書所寫的都是平凡人。平凡人的意思是指他們並沒有特殊的資源或天份,使他們在追求夢想時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特殊條件。其中有些人頗有成就,有些人則不然。我記得只有一個擔當聖職,只有兩個擁有財務專家所謂的「財務獨立」能力。只有兩個才智出眾,做什麼都成功,然而也使得他們在尋求其他人生問題答案時顯得更加困難。沒有一個天生擁有吉卜賽人的自由精神,讓他們根本不需要安頓身心,不過有些人最後總算學會了怎樣安身立命。只有兩個要求我的簽名。只有兩個要求我不要用他們的真名。總之,他們都是掙扎著面對命運的人,手中的武器只有脆弱,身披的盔甲只有恐懼。我希望所選擇的這些故事能鼓勵人們反省,提供人們安慰,而不只是茶餘飯後的一種消遣而已。

  跟這些人在一起,無形中也影響了我。我因此不斷調整與家人、「洞窟」(Grotto),以及足球團隊的舊相處模式,也高度意識到什麼對我是最重要的,什麼只是短期內闖入我生活的雜音。這種改變讓我擺脫了過去一些多采多姿的生活方式,但昔日的夢想卻反而常回腦際。我變得對人更誠懇,對寫作比較不那麼汲汲營營。這些人可說幫我找到了自己的故事。他們總是想知道我怎樣成為一個作家,最近又怎樣成為一個丈夫(第二次)和父親(第一次)。過去我從沒寫過自己的經歷,也從沒想到它有什麼值得說的,可是聽了他們的故事之後,卻幫我找到了比較有趣的方式來述說自己的故事。有些人聽了覺得受到激勵,有些人覺得頗有共鳴。他們會說,不錯,他真的懂了。

  我最驚訝的是我初為人父的經驗如何融入本中,以及既然有了家庭,我是怎麼面對這個問題的。寫作對我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必須非常保護我對寫作的熱情。我曾經非常害怕做父親與寫作會產生衝突,因為我得常旅行,工作也需要非常專注。多年來這種恐懼一直阻止我把這兩者混在一起。然而,在我兒子路克出生一年內,我太太蜜雪兒,一個分子免疫學家,已經把她研究的一種藥物向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申請核准的手續,我終於有時間和心情進行這個龐大的寫作計劃了。於是我盡可能旅行時隨時帶著家人,也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守在一起。所以在路克出生後一年內,我們總共旅行了十七次,每次大概長達十天左右,包括在倫敦和香港各待好幾個星期,他很喜歡香港,因為那裡天氣很熱。現在回想起來,整件事情簡直像個奇蹟。

  這本書和我最初想像的完全不同。它反映了我所發現的,而不是我所預期的。在我沒接觸到三分之二的受訪者之前,我不曾動手寫任何一個人的故事,甚至直到那時候,那些故事的意義也才剛開始自動呈顯出來而已。我安排這些故事的順序,讓每個故事的意義更為明顯。既然我的方法暗示了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想出這種方法並不容易——所以略作解釋我想是必要的。

克服謬思,勇於面對自己的人生問題


  本書沒有沿用傳統的架構。本來每個禮拜我都會想出一個新的架構,試圖把這些人的人生予以歸類,可是人的靈魂抗拒分類學。一個人的仙丹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弄到最後,我只好謙卑地予以尊重。我認清自己想分類的動機,只是試圖讓寫書的過程更簡單迅速,所以急著減化問題,驟下結論,以致無法慢慢欣賞必須經過未知的迂迴歷程。一旦認清這一點,我終於找到了正確的方式,讓故事一個接一個自然呈現。

  我發現人們有各式各樣的心理障礙,阻撓他們找到自我。有些障礙是嚴重糾纏的錯誤觀念,有些障礙則是深植內心的一些恐懼。其實這兩者是相關的——就像所有的偏見一樣,錯誤觀念都是因恐懼而生。所以本書的架構既不是根據職業或人格類型,也不是漫談的遊記。它利用眾人的故事顯示出各種錯誤觀念和恐懼,然後呈現人們如何面對它們,進而克服它們的過程。這不表示非得按照前後順序閱讀這本書不可,雖然能這樣也不錯;而表示這些故事其實都相互印證,由上個故事帶出的想法和術語,引發出下個故事,結果類似一種接力式的對話,表示故事中的想法事實上不斷受到現實的主宰。究竟所謂的恐懼和錯誤觀念是些什麼?我略舉幾個例子作為說明:

˙謬思之一是:所謂的人生問題,只不過是受了過多教育的美國人因為太無聊才想出的問題,其實多數人都覺得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重要。
˙恐懼我們若熱切追求人生的意義,最後會窮途潦倒。
˙恐懼將來會無法回頭,路愈走愈窄。
˙恐懼自己會偏離熟悉的通俗之路,走上未知終點的旅途。
˙恐懼我們若想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會讓我們與配偶、夥伴或朋友分道揚鑣。
˙另一個錯誤觀念是,除非找到真正的答案,否則人生不算開始。
其實錯誤的嘗試反而常能讓我們發現為什麼尋找人生答案那麼重要,因為新答案常與舊答案截然相反。



  我發現,如果克服這些謬思恐懼所造成的障礙,生命的真理之門就會為你而開。很多人聽到書名,最常問我的問題是:「這本書是談人生,還是事業?」我會大笑著警告說,別掉進文字陷阱裡了,然後告訴他們,「這本書寫的是勇於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故事。」


(本文由早安財經出版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urious Cat 的頭像
    Curious Cat

    The curious cat walking

    Curious 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